灭鼠鼠药的大致分类及介绍

        杀鼠剂(鼠药),是指用于预防、控制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。杀鼠剂的核心功效是控制鼠害。鼠害是一种世界性的生物灾害。近年来,随着经济作物,尤其是保护地蔬菜的迅猛发展,鼠害发生日趋严重,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。同时,鼠传疾病如鼠疫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。因此,灭鼠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。以下关于鼠药种类的相关信息,供大家参考。

 

1、急性杀鼠剂
 
急性杀鼠剂毒性强,一次投放毒饵少,害鼠中毒症状剧烈,几分钟即可死亡。代表药剂如:毒鼠强、毒鼠硅等,但国家已经明令禁止该类杀鼠剂的使用。
 
2、抗凝血类杀鼠剂
 
该类杀鼠剂主要通过破坏血液中的凝血酶原,导致内脏出血而死亡。抗凝血类杀鼠剂会导致鼠中毒死亡时间较长,但症状缓和。该类杀鼠剂对人畜比较安全,对动物的二次中毒较轻,且具备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1。代表药剂有: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、杀鼠灵、杀鼠醚;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、溴鼠灵、氟鼠灵。此类药剂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,其中,溴敌隆登记数量最多。
 
3、不育杀鼠剂
 
不育杀鼠剂通过抗生育作用机理,控制鼠类数量和密度。不育杀鼠剂具有抗生育和慢性致死的双重防治作用。代表药剂有:雷公藤甲素、莪术醇、α-氯代醇。其中,雷公藤甲素和莪术醇为植物源农药,毒性较低,对环境无污染。
 
4、其他

◆ 胆钙化醇:又名维生素D3,胆钙化醇在鼠体内代谢,可使血中钙含量增加,进而引发软组织及肾、心、肺、胃等靶器官钙化,靶鼠最终因高钙血症而死亡。胆钙化醇为新型灭鼠剂,可以防治对慢性抗凝血杀鼠剂产生抗性、拒食的鼠类,推荐作为慢性抗凝血灭鼠剂的轮换药物,提高防治效果;
 

◆ C型肉毒梭菌毒素和D型肉毒梭菌毒素是肉毒梭菌繁殖时产生的外毒素,是一种蛋白质神经毒素,可阻碍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,引起胆碱能神经(脑干)支配区肌肉和骨胳肌的麻痹,产生软瘫现象,最后出现呼吸麻痹,导致鼠类死亡。主要用于草原上鼠害的防控;
 

◆ 硫酸钡、地芬诺酯:目前只有二者混配药剂登记,其作用机制为促使害鼠肠道梗阻致使害鼠死亡;
 

◆ 硫酰氟:目前登记产品中,只用作集装箱,密闭熏蒸防鼠害。

 

常用鼠药名称简介(仅供参考):
      根据灭鼠药进入鼠体后作用快慢,分为急性灭鼠药和慢性灭鼠药两类。急性灭鼠药鼠类*吃够致死量的毒饵就可致死。这类药的优点是作用快、粮食消耗少,但他们对人畜不安全,容易引起二次中毒。慢性灭鼠药又称缓效灭鼠药、安全鼠药,又可分为*代抗凝血灭鼠剂,如敌鼠钠盐、杀鼠灵、杀鼠迷等。另一类慢性灭鼠剂,称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,这类鼠药有溴敌隆、大隆、杀它仗等。实践证明,慢性抗凝血杀鼠剂对人、畜比较安全,对猫、狗以及其它自然天敌引起的二次中毒程度也较轻,适宜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。

 

  1.杀鼠迷:又称立克命,制剂有7.5%杀鼠迷水剂,警戒色为绿色。毒饵配制方法为(浸泡法):按1:10:190(药:水:饵料)的比例先将药液用温水稀释后,倒入已称好的饵料中,边加药液边翻拌,药液加完后闷制16小时左右,每隔数小时翻拌*,让饵料均匀吸干为止。*后晾干即配成含有效成分0.0375%的杀鼠迷毒饵备用。如果饵料为谷物应加大水的用量,使谷物能将药液吸干,且吸收均匀为宜。

 

  2.杀鼠灵:又名灭鼠灵。该药杀鼠作用缓慢,一般在投药后第3天发现死鼠,第5-7天出现死亡高峰。杀鼠灵主要用于灭家栖鼠。

 

  3.敌鼠钠盐:对鼠类有较强的胃毒作用,适口性好,杀鼠作用缓慢,中毒个体无剧烈的不适应症,不易引进同类其他个体的警觉,因而可使绝大多数个体吃够足以致死的剂量。

 

  4.溴敌隆:目前使用*多的是0.5%溴敌隆水剂,警戒色为红色。毒饵配制方法为:按1:9:90(药:水:饵料)的比例,将药先倒入水中,搅拌均匀,然后把药水缓缓地倒入饵料中,边倒边搅拌,饵料把药水完全吸收即配成含有效成分0.005%的毒饵。将配好的毒饵堆闷5小时左右晾干备用。配成的毒饵外观淡红色。

 

  5.大隆:又名溴鼠灵、溴鼠隆,在农村使用时应放置在毒饵站内使用。适于加工成0.005%或0.0025%的毒饵。配制毒饵时,可按1:6或1:10倍对水稀释。稀释后与去皮谷物混合搅拌均匀,晾干后使用。按1:49倍对水灭仓库鼠。

 

  6.杀它仗:又称氟鼠酮。防治家鼠,每间房投0.005%毒饵或蜡块50克左右,每点投4-5克;防治农田害鼠,每公顷投0.005%毒饵或蜡块1000-1500克。